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心理准备,孩子即将进入小学学习了,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同时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孩子们即将迈出的这一步是人生的重要一步,是正式接受学校教育的开始,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涯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一步迈好了,对他一生都有益。这一步迈不好,将不可避...[详细]
2015-08-17
幼小家长必看:一年级新生入学,家长须关注的7个话题,幼升小是每个孩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由幼儿园往小学过渡,人生使命的变化由玩到学、学习环境完全陌生、学习内容由游戏活动到知识技能、学习方式由观察操作到记忆读写、教师不再全天候呵护、必须在家吃完早饭再走、中午...[详细]
搜狐 2015-07-08
专家提醒家长,幼升小别走弯路(图), 再过几天,暑假就要来了。对于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来说,这是成为小学生之前的最后一个假期了。不少家长认为,报一个幼小衔接班就万事大吉,“大家都说必须给孩子提前学加减法和拼音,否则上小学就会跟不上[详细]
现代快报 2015-06-29
在幼小衔接期间,作为家长最应相信孩子做好自己,在幼小衔接中作为家长最应该做的事情是:相信孩子,做好自己!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做好沟通与引导工作,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详细]
2015-04-09
专家幼升小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孩子进小学,很多父母会提前让孩子在暑假锻炼身体,以期适应小学的课堂教学和回家作业,但是却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心理也需要“安全”地进入小学[详细]
2013-09-16
教师:幼小衔接班效果因人而异 不是一定要去[详细]
2013-07-25
幼小衔接案例:解析家长的焦虑心情[详细]
2013-07-11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能不能适应?上课能不能坐定定、专心听课?从三月中旬开始,市内不少幼儿园大班进入幼小衔接课程学习,模仿小学生上课、参观小学校园、准备幼儿园毕业演出,幼小衔接过渡期 “爱我,请多陪陪我”[详细]
2013-03-29
怎样帮助幼儿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呢? [详细]
2013-03-22
幼小衔接:教为先?养为先?[详细]
2013-03-14
寒假结束宝宝患开学焦虑症 家长要帮娃调整心理[详细]
2013-02-22
孩子应该如何做才不会被同龄人排挤,小学4-5年纪的孩子之间会有更多的欺凌事件发生。老师们要做的不只是纯粹的告诫这些孩子们该如何善意对待他人,更多的你需要创造一种善意的氛围[详细]
中国教育在线 2013-02-12
在家上学:“桃花源式教育”暗寓的焦虑,当下的教育体制,确实存在着许多令人无法容忍的东西,但也应该看到,无论业内还是业外,体制内和民间,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多年来都共同地在做着努力[详细]
中国教育人博客 2013-02-11
最合适的岁数是6至7岁。一方面,根据幼儿心理学原理,幼儿心理、生理的发展变化在五、六岁之间形成分水岭,六岁大体上由幼向童完成较完满的过度,这时让孩子脱离学前幼教,父母也放心,同时孩子自身开始具备一定的原初性合理思维思想与独立能力[详细]
2013-01-22
  有的家长到现在还在发愁,担心孩子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会有各方面的不适应,那么,为帮您了解幼升小孩子的心理,为孩子的幼小衔接做准备吧。 [详细]
2013-01-18
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0-6岁精神残疾病患率为0.11%,自闭症是主要致残原因之一。而且相关统计显示,患有该病的孩子的数量一直在增长。这些孩子上学问题怎么解决?如果进入普通小学,周围的同学愿不愿意接受[详细]
新闻晨报 2013-01-08
再过几个月,你那可爱的孩子就要变成小学生了,你和孩子都准备好了吗?孩子会哭着进小学吗?孩子应付不了学习怎么办?在幼小衔接阶段,应重点培养哪些学习习惯呢?本期周刊采访多位一位老师和专家,告诉家长和宝贝上学应做好哪些准备[详细]
2012-12-05
担心孩子跟不上而想为孩子办缓读的家长,通常是认为孩子的能力处在选择普通班与特教班的边缘,所以想借着缓读一年的时间,让孩子在第二年入学时,有较充足的能力跟得上进度,而不需因达入学年龄而匆忙入学。[详细]
2012-10-24
幼升小孩子心理也要“衔接”,幼儿园的孩子升入小学前,家长常常喜欢打这样的“预防针”,还美其名曰让他们有点心理准备[详细]
2012-09-19
暑期已近尾声,虽然有些孩子上暑期培训班,但和上学相比,暑期还是自由多了。看电视、上网、睡觉成为很多孩子暑期生活的主要内容,一些孩子甚至成为宅女、宅男[详细]
2012-08-29
近年来,这些现象总是年复一年地重复,对此,一些教育专家表示,最重要的准备往往是在孩子的内心。“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详细]
2012-08-28
幼小衔接孩子从幼儿园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之间的衔接,也就是孩子结束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学龄前生活,走上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正规学习生活的过渡[详细]
2012-08-27
刚上小学,很多孩子还不懂上学的真正意义,他们意识不到上学和在幼儿园时有什么区别。因此,在幼小衔接这个阶段,教师和家长都会很辛苦,如果双方配合默契,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详细]
2012-08-07
 中国教育在线讯 还有不到三个月,2012幼升小的孩子们就要进入小学了,小编提前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准备方面的问题,希望能给各位家长带来帮助。 [详细]
2012-07-17
 导读 2、3岁孩子的妈妈会发现,宝宝免不了会撒谎。其实,宝宝撒谎与成人不同,这和他们思维与心理发育的特点有关。一般来讲,2~3岁的宝宝撒谎大致有以下6大原因。[详细]
2012-07-16
青春期收到“小纸条”的女孩更自信。“孩子进入青春期主要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对异性好奇,二是开始反抗,三是对未来充满丰富的想象。”晏秀祥说,这一切都是再正常不过了,相反,如果孩子没有出现这些特征,家长可能应注意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详细]
2012-07-16
 四招就能让孩子拥有快乐的性格!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也要让孩子与同龄人一块玩耍。在快乐性格的培养中,友谊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不能操纵孩子的社会生活,但可通过加深同孩子的感情来密切彼此间的关系,建立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此外,还要让孩子经常同小朋友一起...[详细]
2012-06-04
转眼之间许多的大班小朋友将要告别幼儿园的生活,向小学“进军”了,许多的家长们为了不让输在起跑线上,过早的为孩子们报一些补习班,不仅仅增强不了小孩子们的进步,反而还会影响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以下就来详细的了解下吧![详细]
2012-05-22
每年开学时,总有一些一年级新生被家长连拖带拽哭着去上学。很多升入小学的孩子,在刚入学时不适应小学的课堂生活。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孩子在幼儿园主要以娱乐为主,升入小学孩子不仅仅是学习环境的转变,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学习方式与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详细]
2012-05-18
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看着自己孩子一天天长大无疑是开心的事,可随着孩子逐渐懂事,家长们却发现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易观国际副总裁刘怡介绍了一个化解“代沟”的有效办法:自从把开通了空间的QQ号当作开学礼物送给女儿笑笑后,刘怡每天都能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女儿最新动态,而...[详细]
2012-04-27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可以适当地忽父母每天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陪孩子玩,听他说话,一起画图,看略孩子的哭闹行为。如前面的琪琪掐自己的手,家长可装着没看见,不要因他的这种行为而心疼、哄劝、妥协,避免今后他一旦犯错就以伤害自己来赢得别人同情的失常行为。教孩子宽...[详细]
2012-04-19
幼升小宝宝必备的六种黄金性格!性格的培养是有规律的,不靠督促、说教和打骂,而是靠不露痕迹的“潜教育”,包括环境育人、行为育人、爱的教育和积极暗示等。[详细]
2012-04-01
俗话说三岁看老,很多孩子长大后的不良习惯,都是由于小时候家长的抚养方式不当造成。因此需要格外注意一些小儿常见的心理问题。[详细]
2012-03-28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详细]
2012-03-09
孩子们喜欢凑在一起玩,到吃饭时间也不肯回,这时从孩子们身上不同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家长是如何约束孩子行为的。有的孩子说回就回,有的孩子却是叫个三番五次也不肯走,有的非要等别人都走了才罢休。[详细]
2012-02-29
孩子犯错了,父母有责任批评和管教,但怎样的批评才能既有作用,又不伤害孩子呢?心理专家告诉我们,在批评和尊重之间,了解孩子的承受能力,并选择适合的批评方式,会帮助父母找到平衡。[详细]
2012-02-21
 四大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俗话说三岁看老,很多孩子长大后的不良习惯,都是由于小时候家长的抚养方式不当造成。因此需要格外注意一些小儿常见的心理问题。[详细]
2011-12-22
四大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俗话说三岁看老,很多孩子长大后的不良习惯,都是由于小时候家长的抚养方式不当造成。因此需要格外注意一些小儿常见的心理问题。[详细]
2011-11-07
帮助孩子提高面对恐惧事物的心理承受力!加强孩子对恐惧事物的心理承受力!孩子对某些事物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恐惧感是十分正常的,作为家长的不应该完全否认孩子的恐惧,而应该帮助孩子增强对恐惧事物的心理承受力,进而让其慢慢缓解甚至消除对事物的恐惧。[详细]
2011-12-22
倔强、反抗是幼儿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行为,倔强的孩子较容易有反抗行为,然而倔强的孩子不一定不好。 [详细]
2011-12-30
首页 > 学前 > 幼升小 > 幼小衔接 > 入学准备 > 心理准备